怎樣接吻以及接吻的技巧
有人說,接吻時把自己的嘴貼在對方的嘴上,這是兩個相愛的人最好的親昵方式。那么怎樣接吻?以及接吻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技巧呢?不要著急,小編這就告訴大家。

接吻類別
- 01
想要接吻的時候彼此有一個好印象,這些小技巧一定要注意。
1、接吻前做好準備,確定氣氛和時機都很恰當。
2。放輕松,深呼吸,脖子和肩膀不要太緊崩。
3、神情款款的抱住對方,注意手的位置,身體放松。
4、從普通的輕吻開始很溫柔的循序漸進,不要一開始就很猛烈。可能會嚇倒對方, 閉不閉上眼睛都可以。 - 02
舔吻
用舌舔對方的上下唇,讓對方感受舌部味蕾舔掠的感覺,注意要保持唾液的充份,如果唾液太少,干燥的舔吻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 03
吸吻
輕輕的吸吮對方的唇部;可用自己的唾液輕抹在對方的唇部,然后吸吮干凈。 - 04
齒齦吻
用舌探索對方的牙及牙齦,以達到刺激目的。動作要仔細,慢,輕柔的介于碰觸與不碰觸之間,以產生一種特殊的親密感。 - 05
嚼食之吻
咬住對方的舌頭,似欲吞食般的吻,請小心用力過火。想像對方的舌頭是好吃的|西,又咬又舔又吸的想吞進肚子里去。 - 06
深喉嚨吻
將舌深入對方的喉嚨重舔。重壓,是霸道占有般的吻;這是一種頗不舒服的吻法,但還是有樂在其中的人。 - 07
熱情之吻
將自己的舌把對方的舌包卷于口中,上下左右旋翻櫻用放肆的旋動來增加快感,雖嫌粗魯但頗具挑戰性,是接吻高手必備的技巧之一。 - 08
甘泉之吻
利用兩唇相接時,以舌將自己的唾液渡入對方口中,并吸食對方的唾液。適用于兩情相悅且身體健康的愛侶,會覺入口之唾液為瓊漿玉液般,世間獨有。
接吻技巧
- 01
法國式的接吻技巧
提到法國式的接吻,浮現在腦海里的第一個詞就是浪漫。法式接吻的溫柔,激情,唯美,融為一體,會讓接吻的體驗達到高潮哦!具體的技巧可以詳細了解一下。 - 02
螺旋式接吻技巧
將舌頭伸入女孩子口中,不斷旋轉的接吻。也許有人早已想到此法,只是卻很難掌握這技巧。運用這種方法時,不能太隨意旋轉接吻對方,必須要能與女孩子的舌頭互相配臺,否則她再也不會答應你的接吻。即使她末罹患舌頭拒絕癥,同樣也會拒絕你的接吻,因此必須以體貼、溫和的方式接吻,這便是秘訣所在。 - 03
吸吮的接吻
這是運用強有力的吸吮力,用力吭吸對方嘴唇的接吻方法。如果女孩子的嘴唇黏膜非常脆弱,便會產生像血豆般的瘀血,因此必須保持溫柔。在此奉勸所有的男士們,當你看到對方表情變得痛苦時,就須立即停止,這才能博得女孩子的好感。 - 04
真空式接吻
不停吸吮對方的接吻方式。這種吻法必須考慮到男女雙方的唇型。雖然男方拚命吸吮,卻始終無法使女孩子口中呈真空狀態,主要是由於唇型的問題所致。由物理學的觀點來看,女孩子小口,男性大口的組合方式,最利於進行此種接吻法。它的原理如同在小孔上覆上大蓋子一般,很容易造成真空狀態,而使接吻的氣氛高漲。 - 05
學會用眼睛說話
接吻時,想要調動對方的性趣,就要學會用眼睛說話,多做眼神交流,比如眉目傳情、雙目交匯,當然不是緊緊盯著看。所以,接吻前,向他含情脈脈的拋拋媚眼,同時用手指輕輕磨擦他的面頰,接下來的熱吻肯定令人回腸蕩氣。 - 06
接吻時投入更多的專注力
接吻切忌三心二意,這樣會讓你的伴侶感到不被重視或者覺得你在玩玩兒而已。
8種讓對方厭惡的濕吻方式
- 01
1、木頭人:這種人完全沒有反應,乏味,你會覺得鏡子都比他熱情可愛的多。
2、真空吸塵器:這種人在親吻時吸氣的方式,簡直好象打掃衛生的吸塵器,轟轟烈烈的,動靜很大。這種人最好少見為妙,誰愿意和吸塵器交往呢?
3、吸血鬼:這種人不知道是缺血還是有病?表示愛意時會狠咬對方的嘴唇,直到把對方嘴部咬出血來。這種人需要的不是情人,而是一個可以用來撕咬的玩具。
4、清道夫:這種人接吻的方式就象清道夫一樣,不過他的工具不是掃把,而是她的舌頭!他會徹頭徹尾的幫你清除嘴里的菜渣,如果你喜歡對方在你口中仔細搜索,那他就是你理想的情人。
5、獅子大開口:當他張大嘴時,你不得不想:他的目標是你的嘴,還是你的鼻子額頭以及內臟?
6、扎人的大胡子:滿臉胡子,看起來是很有男人味,可是一撲到他懷里,可夠你受的。
7、大暴牙:如果你想象的出親吻鐵窗是什么滋味,就不難想象和暴牙的人接吻會是什么感覺。
8、流口水的邋遢鬼:滿臉都是對方的口水,想起來就會覺得惡心,如果你的情人屬于這種類型,記得穿件長袖的衣服,或干脆帶條毛巾,以便隨時擦掉沾上的口水。
最佳接吻方式
- 01
閉合型
在愛情的最初階段,兩人都有些羞澀,此時的吻應是各自閉合著嘴巴,僅限于唇與唇之間親吻。 - 02
半開半合型
一方的上唇移到對方的上下唇之間,然后左右輕輕摩擦。這能使雙方都異常興奮。 - 03
凹凸型
唇與唇之間的輕輕摩擦,接著相互吮吸。如此一般,接觸更全面,表達的感情也會更熱烈。
聲明:本篇經驗系酷知網「www.coozhi.com」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