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病
2022-10-13
血吸蟲病 (schistosomiasis)是指感染血吸蟲所致的寄生蟲病。是一種人和動物都能受傳染的寄生蟲病。在我國特指日本血吸蟲病,是由日本血吸蟲(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于人和哺乳動物體內所引起的疾病。
血吸蟲病屬于我國丙類傳染病,需要報告疫情。
長江流域是我國血吸蟲病的主要流行區;不論何種性別、年齡和種族,人群對日本血吸蟲皆有易感性;在多數流行區,通常在11~20歲感染率升至高峰,以后下降。
血吸蟲病流行主要有三個重要的環節:含有血吸蟲蟲卵的糞便污染水源、釘螺的存在以及群眾接觸疫水。血吸蟲的生活史比較復雜,成蟲寄生在人、牛、豬或其他哺乳動物的腸系膜靜脈和門靜脈的血液中,蟲卵從宿主的糞便中排出,蟲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鉆進釘螺體內寄生,釘螺被稱為中間宿主;一條毛蚴在釘螺體內可發育、繁殖成上萬條尾蚴,尾蚴離開釘螺后在淺表的水面下活動,遇到人或哺乳動物的皮膚便鉆入人體內,進入血液,使人或動物感染血吸蟲。有尾蚴的水稱為疫水。
血吸蟲發育的不同階段,尾蚴、童蟲、成蟲和蟲卵均可對宿主引起不同的損害和復雜的免疫病理反應。由于各期致病因子的不同,宿主受累的組織、器官和機體反應性也有所不同,引起的病變和臨床表現亦具有相應的特點和階段性。根據病因的免疫病理學性質,有人主張將血吸蟲病歸入免疫性疾病范疇內。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