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2022-10-13
白血病(leukemia)是指發生于造血器官,以血液和骨髓中的白細胞及其前體細胞的增殖和發育異常的一種進行性惡性疾病。
其特征為一種或幾種血細胞成分的自發性、進行性異常增殖,具有質和量改變的異常白細胞(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廣泛浸潤,導致正常血細胞進行性減少,臨床以貧血、出血、發熱、白血病細胞浸潤為主要表現。國外自1845年起開始認識本病,至今雖已有一個半世紀,但病因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遺傳、病毒感染及某些理化因素(如電離輻射、苯、氯霉素、某些農藥中毒)等有關。國內外尚無特異的藥物能徹底治愈。西醫采用聯合化療方法誘導緩解,但有明顯的毒副作用。有資料表明,我國白血病死亡率3~4/10萬,預后較差。
中醫無白血病這一病名,但類似癥候在歷代的一些醫書中有所記載。如《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中描述的“五勞虛極羸瘦”,《圣濟總錄?虛勞門》之“急勞”等。而隨著病情的發展,可逐漸形成“癥瘕”。因而,白血病可歸屬于中醫學中“虛勞”、“急勞”、“癥瘕”、“積聚”、“痰核”等范疇中。
現代約自1955年起就開始應用中醫藥治療急性白血病。此后,直至60年代,是我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方法研究白血病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臨床資料及理論探討文章不多,僅23篇,且多數屬個案治療經驗。多數的臨床經驗總結主要是在70~80年代累起來的。70年代中,從中藥中提取出的靛玉紅、叁尖杉脂堿等,經臨床驗證,對白血病療效良好,是我國發現的治白血病良藥,提示開發應用中醫藥對玫克白血病具有廣闊的前景。80年代報道病例數不斷增多,至1990年為止,國內期刊共發表了有關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白血病研究的文章近200篇(包括5例以下的個案50多篇)。據粗略統計,報道的總病例數有3000例左有,使研究不斷向縱深發展。如對白血病的病因調查研究和中醫學探討,從細胞動力學、免疫學指標、動物實驗對照治療和辨證分型與血象、骨髓及血、尿環核苷酸的關系等不同角度,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以探討中醫中藥的治療機理。還有人系統地研究了1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脈象變化特點,認為脈象的變化與疾病性質、感邪輕重和正氣盛衰有一定的規律,進一步完善了中醫診治白血病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從臨床應用來看,用中藥治療白血病有兩方面的傾向:?是根據已知中藥對白血病具有明確的療效,且本身毒副作用較小的特點,以中藥為主進行治療。二是利用中藥具有調整機體偏勝、降低化療藥物毒性的作用,以中藥為輔,配合西藥進行治療。據觀察,中西藥合用,療效一般優于單用中藥或西藥,故臨床上常以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為主。此外,也有一些用氣功、針灸、中成藥治療本病的零星報道。
用中醫藥治療白血病雖已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但如何使治療方案、療效標準趨于統一、穩定,減少組方用藥的隨意性,提高中醫藥的療效,除必要的文獻研究總結外,還需要臨床進一步作藥物篩選,有效成分分析及劑型改革等等。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