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
2022-10-13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過蚊媒傳播的一種自限性急性疾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叮咬傳播。臨床特征主要為發熱、皮疹、關節痛或結膜炎,極少引起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新生兒小頭畸形、格林-巴利綜合征(吉蘭-巴雷綜合征)可能與寨卡病毒感染有關。
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烏干達從恒河猴體內被發現,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的人體中分離到。2007年以前,全球僅報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發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普島發現寨卡病毒暴發疫情,其后發現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發疫情的國家及地區有增加趨勢。2015年5月,巴西報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報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時,歐洲、北美等地的多個國家報告發現輸入性病例,我國臺灣也報告1例來自泰國的輸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發生時,巴西等國新生兒小頭畸形病例數顯著增加,現有證據提示,新生兒小頭畸形可能與孕婦寨卡病毒感染有關。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與小頭畸形之間的可能因果關系,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