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
2022-10-13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大類包含不同臨床特征、臨床危險性及預后的臨床綜合征,其共同的病理機制為冠狀動脈內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栓形成,并導致病變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根據心電圖有無ST段持續性抬高,可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區分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兩大類,前者主要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者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急性冠脈綜合征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提出的診斷概念,指冠狀動脈內不穩定的動脈粥樣斑塊破裂或糜爛引起血栓形成所導致的心臟急性缺血綜合征。即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組臨床癥狀,包括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與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Q波與非Q波)以及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UA)。由于NSTEMI和UA有時在臨床上難以鑒別,而治療上并不需要嚴格區別,故合并為一個概念被提出。
ACS的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內不穩定斑塊的存在,繼而發生了痙孿、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表現在臨床上很多病人會進展到明確的心肌梗死,甚至心臟性猝死。故人們在探索積極的治療方式來延緩疾病的發展。
據統計,在冠心病治療機構中,UA/NSTEMI的數量至少與QMI數量一樣多。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