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工經濟”不務正業的新說法!兩億靈活就業人員“聚焦”當中包括你嗎?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底,國內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到了2億人,這意味著,以國內將近9億的勞動人口來看,每五個勞動者中,就有一個屬于靈活就業群體。
靈活就業是一個比較書面化的詞匯,用打零工這樣的稱呼來對這一群體進行畫像,我想可能會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有人說,零工經濟的愈發繁榮,本質上揭露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過去組織化的協作變成了單兵作戰,過去穩定的工作在今天愈發稀缺,而越來越壯大的零工群體,又反映了怎樣的經濟現象?
在許多人傳統的認知中,對靈活就業天然就抱有一種不安全感,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打零工又成了許多人不得已所從事的選擇。
而熱衷于發明新的詞匯,反而一直是我們所擅長的。
為了給“打零工”這一群體賦予更多的意義,有人稱之為自由職業者,還有人說是創業者,也有人稱自己實現了上班時間自由,但無論如何,靈活就業一定脫離不了一個核心因素。
如果非要給靈活就業下一個定義,我想首先它應該是符合三種標準的:
收入來源不穩定
缺乏一定的保障體系
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以上這三點特質,一起構成了零工經濟的核心要素,而對這兩億的靈活就業群體來說,他們的挑戰和機遇是并存的。
靈活就業的興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工群體,他們居無定所,跟隨工地流連失所,那時候的零工經濟,更多指代的是這部分群體。
他們普遍教育水平有限,依靠繁重的體力勞動,干一天就算一天收入,沒有在任何公司名下掛鉤,自己也沒有任何基礎性的保障措施,這個數量如今大概在三億人左右。
按照靈活就業的定義,顯然還沒有把農民工算進去。
靈活就業人員是指以非全日制、臨時性和彈性工作等靈活形式就業的人員,一般是指沒有固定工作單位的自由職業者的身份,也就是靈活就業人員。
那么今天的2億靈活就業人員,指的是哪些人呢?
這恐怕更多的就是指以互聯網平臺經濟為中心,從而拉動大批的靈活就業人員。
外賣平頭、網約車平臺、到家平臺等等,這些平臺的從業者加起來人數可能會在上億左右,再加上其他諸如臨時工、勞務派遣和自媒體等群體,這個數量大概就在2億人左右。
在所有的靈活就業群體中,大致我們可以分為兩類人,一類是被動選擇靈活就業的,因為學歷的限制或是工作機會的限制,這部分人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選擇從事這類時間自由,收入和付出更成正比的工作。
例如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到家人員等等。
還有一類人,他們過去曾經在大廠工作,在高薪行業工作,因為996壓力大等原因,轉行做起了靈活就業者,這部分群體更多的是一種“暫時性的打算”,為了放空自己,為了讓自己先休息休息等等。
但這部分群體一定是極少數的。
靈活就業的存在,一方面說明了經濟的韌性正在變得更強,今天的不同學歷的人都比過去有了更多的選擇,過去只能進廠和找一門技術工種,而在今天這個選擇變得更多了。
人們不僅可以選擇進廠,還可以選擇送外賣、開網約車。
但當靈活就業這個群體變得愈發龐大的時候,一些過去看起來不那么大的問題,也開始變得更大了起來。
例如,現在很多靈活就業群體都缺乏一個有效的保障,這個保障可以是意外險、養老保險等等,但靈活就業群體中大多數是沒有這個東西的。
而這幾年互聯網大廠的不景氣,也讓很多人在失去工作后,不得已選擇了“打零工”。
打零工當然是靈活就業,這種現象的增多,一方面標志著今天的社會高度分工,組織的形式越來越低,但另一方面我們還要看到,零工經濟的出現,背后還有更多的無奈,以及內卷下許多人被迫的逃離。
如果有更好的選擇,我相信沒有人愿意成為靈活就業者,靈活就業沒有保障,出了問題更大的情況還是自我承擔風險。
靈活就業者也沒有很好的未來,每個月的收入不穩定、風險不可控,這些負面的東西共同導致了靈活就業者所面臨的最大風險,那就是不確定性。
疫情第三年,經濟形勢當然是很嚴峻的,這變相導致了許多人失去原本穩定的工作,不得已通過擺攤、送外賣、跑網約車的方式來養家糊口,這種不確定性,首先就是建立在疫情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之下的。
我們還應當看到,在許多家庭背負半生房貸的壓力之下,靈活就業的磅礴發展是需要我們去警惕的,我們需要警惕靈活就業的長期發展,對養老金的缺失,會對未來造成怎樣的挑戰。
人們對風險的耐受力,正在不斷變低,這是靈活就業背景下的一個重大的變化。
老板破產了,為了還債,不得已成為靈活就業的一員;員工被“畢業”了,為了生計,不得已成為了靈活就業中的一員。
靈活就業成了上班族最后的“遮羞布”,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零工經濟對整個社會的貢獻是巨大的。
在靈活就業群體關心的勞工權益保障、風險、收入穩定等問題沒有得到一個穩妥的解決之前,靈活就業更多的角色依然是起著就業托底的作用。
靈活就業是機遇也是挑戰,這勢必促使我們做出更多改變和進步,以適應這龐大的兩億群體對工作的需求。
在未來,我相信隨著求職選擇越來越多多樣化,零工經濟的發展也將會更進一步,但問題是: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