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近況(馬云近日已跑出國)
或撤股。
上海大學生將“餓了么”賣給馬云,拿665億提前離場,他近況如何?
雖然餓了么屬于新興產業,有著創新產業的優勢,但也并沒有使得餓了么在創業之初有爆發式的增長。甚至團隊工作人員在很長一段時間只靠著微薄的工資維持生計,公司也無經濟能力聘請更多人力,為了保證平臺的正常運行,張旭豪和幾個哥們兒一起當起了“外賣小哥”,不顧風雨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而后來為什么他又將餓了么賣給馬云呢?這其中存在什么關系,請容我娓娓道來。
在互聯網與大數據經濟趨勢下,當時的美團已加入騰訊麾下,享受這騰訊大數據的便利服務,而張旭豪團隊都是一群剛出社會年輕人,在一無資金、二無經驗、三無市場經驗之下,餓了么難以與美團大佬抗衡,餓了么的市場也在一點點被吞噬。不甘心的張旭豪找到了可以制衡美團對抗騰訊的阿里巴巴,之后餓了么在2016年和2017年都相繼獲得阿里和螞蟻金服的融資,在2018年阿里以95億美元收購了餓了么,而創始人張旭豪拿著665億離場,從此以后,餓了么便不再屬于張旭豪。
創業就像在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盡心盡力培養的孩子賣出去,當初的“外賣小哥”后悔了嗎?筆者想,他并不會后悔,因為退下第一權位之后的一段時間,他依舊在餓了么集團中,為自己的孩子奮斗。在阿里巴巴內部龐大的資金和互聯網大數據之下,餓了么迅速奪回以前的市場,與美團二分天下。把“孩子”賣掉并不是拋棄,而是為了它能更好的發展。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餓了么是張旭豪一手創建,看著“孩子”沉淪卻無動于衷才是最大的后悔,學會放手,“孩子”才能飛得更高。也正是張旭豪的放手,才使得餓了么有了今天的高度。
把餓了么賣給馬云是放手,但放手的背后體現的是張旭豪對市場的洞察與對未來發展的精心謀劃,張旭豪說過我們一定要適應市場的變化,無論是資本的市場,還是用戶的市場,供應商的市場,這些變化要去擁抱它,從而使公司壯大。張旭豪的一言一行無不都說明,轉賣餓了么是順應市場的選擇,是深思熟慮之下的選擇,是為了“孩子”能更好發展的選擇,所以轉賣餓了么對于張旭豪來說并無后悔之說,相反我相信這是最好的選擇。于此同時,張旭豪并不沒有因此停下自己的腳步,在2020年11月2日,張旭豪以55億元人民幣財富位列《2020胡潤80后白手起家富豪榜》第34位,這便是創業人的精神。
結語:
張旭豪的創業之路讓我看到了當今創業者的身影,他們充滿干勁不負前行,善于發現勇于嘗試,順應時代抓住機遇。創業之路其實很艱難,但總有不少人,勇往直前的奔赴夢想。但也正是這些創業者,便利了我們生活,甚至改變著這個時代。他們順應著時代同時也在改變這個時代,在提倡創新創業的時代,不僅為創業者提供了機會和幫助,也為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活躍的血液。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