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探討數字化轉型新趨勢 產業數字金融是銀行轉型新動能中國銀行安全風控
“產業數字金融是當前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點方向,也是銀行數字化轉型新動能。” 8月10日,“2022數字化轉型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信息官高峰作出上述表述。
據悉,本次論壇以“數字原生、產業新生、價值共生”為主題,與會嘉賓重點探討數字化轉型的最新趨勢,分享數字化轉型創新成果,樹立行業發展風向標。會上,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信息官高峰以“多視角洞察銀行業數字化轉型進階”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今年初,銀保監會印發《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全面貫徹“十四五”規劃要求,以數字化轉型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構建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數字金融新格局,不斷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高峰認為,這反映出監管部門正密切關注銀行業數字化轉型風險,“尤其是業務戰略風險、模型算法風險、數據安全風險”。
針對業務戰略風險,高峰認為,數字化轉型最常見的風險就是轉向以往不熟悉的高風險業務,而自身不具備相應的風險管理能力。基于此,他建議商業銀行應當根據自身定位,科學制定數字化發展戰略,“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從全局發展著眼,進行整體生態系統的升級;中小銀行集中在差異化目標規劃和資源稟賦層面,制定適合自身特色的數字化轉型目標”。
《指導意見》提出將數字化轉型相關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針對模型算法風險,高峰指出,任何對銀行業務會產生風險的元素都需要考慮到與數字化轉型相匹配的風險控制體系,需要納入風險管理大框架,尤其是防止人工智能算法帶來的模型風險,必須要對模型數據的準確性和充足性進行交叉驗證和定期評估,審慎設置客戶篩選和風險評估等模型參數。
隨著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監管部門將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針對數據安全風險,高峰認為,確保數據安全是銀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銀行基于數據資產和數字化技術開展金融創新,前提是要構建覆蓋數據產生、采集、傳輸、存儲、使用、共享、銷毀等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安全能力。
對此,《指導意見》也明確提出,完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建立數據分級分類管理制度,落實技術和管理措施。
《指導意見》明確了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即2025年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那么轉型成功標準是什么?在高峰看來,客戶極致體驗、產業數字金融、價值體系重構將成為定義銀行數字化轉型是否成功的重點方向和領域。
他進一步指出,數字金融的發展有兩大部分:一是消費數字金融,二是產業數字金融。
消費數字金融近十多年來在各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帶動下發展迅猛,無論是獲客、運營和風控等都已經達到了較為成熟的水平,但極致客戶體驗還在路上。打造極致客戶體驗,一方面需要加強數據治理基礎建設,打通數據并共享數據;另一方面,數字化運營是數字化轉型進階的關鍵。
關于產業數字金融,高峰認為,這是當前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點方向,也是銀行數字化轉型新動能。產業數字化是指在新一代數字技術支撐和引領下,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價值釋放為核心,以數據賦能為主線,對垂直產業的產業鏈和內部的價值鏈進行重塑和改造的過程。《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積極發展產業數字金融”,強調積極支持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數字化的產業金融服務平臺,圍繞重大項目、重點企業和重要產業鏈,加強場景聚合、生態對接,實現“一站式”金融服務。產業發展與數字技術、數字金融的融合更加緊密,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產業數字金融勢在必行。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銀行業的數字化科技投入持續擴大,涉及銀行各業務條線,由于視角不同、方法不同,對數字化轉型價值的判斷也會有所差異。這些差異會導致在規劃制定、投資預算、投入執行、投入評審等方面很難達成一致,進而影響到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進程,成為數字化轉型的瓶頸。
高峰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銀行業需要建立一套統一認識、權威性的價值展現和評價模型,統一利益相關方對數字化價值認知和目標認知”。
據悉,目前由中國銀行業協會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牽頭,聯合銀行側和產業側成立了銀行數字化轉型投入有效性評價研究課題組,最終形成了數字化轉型投入績效“RIVER”指數模型。從銀行監管、股東、高管層的視角出發,體現銀行在社會責任(Responsibility)、創新及競爭力(Innovation)、價值創造(Value)、發展潛力(Edge)、風險和安全(Risk)五個維度的能力。在本次論壇上,中國銀行業協會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啟動《銀行數字化轉型成熟度評價研究報告》,共同研究和梳理銀行數字化轉型成熟度評價體系的評估對象、原則及重點。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