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利小微企業、紓困新市民 新網銀行經營穩中向好民營銀行白戶貸款額度風控
進入八月,又到了銀行業的中報季,各家上市銀行將陸續披露上半年的經營業績,中報作為一個觀察窗口,從已經披露的民營銀行中報,也能大致勾勒出我國民營銀行的發展新特征。
最近,上市企業紅旗連鎖披露了其參股的新網銀行上半年業績,截至2022年6月30日,新網銀行資產總額744.23億元,營業收入16.26億元,凈利潤2.56億元。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5.87%。
公開資料顯示,總部位于成都的新網銀行于2016年底開業,是第三家獲得全國展業資格的民營銀行。截至2021年底,新網銀行累計發放小額貸款299.82億元,支持中小企業12萬余家。
首先看疫情對民營銀行的影響,上半年多地的疫情反復,是銀行業面臨的一場大考,不過,考慮到絕大部分民營銀行沒有線下網點,渠道主要在線上,可以依靠無接觸的優勢,服務新市民、小微企業等客群,充分發揮民營銀行線上經營的優勢。
此外,民營銀行在戰疫期間也發揮了作用。以新網銀行為例,通過開啟綠色審批通道,加快戰疫貸款投放,將信貸資源源源不斷地“空投”至涉疫地區,為新市民人群及行業客戶解決燃眉之急。
比如在供應鏈金融方面,針對醫療器械中小微企業面臨的資金周轉壓力,新網銀行在多個涉疫城市落實為行業客戶辦理信貸服務,為不少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現金流支持。
《2022年涉疫地區新市民紓困金融服務指數報告》顯示,新網銀行投放涉疫地區新市民的貸款金額,占投放該地區金額的68%。在涉疫地區中,新市民人口占比為30%,其貸款金額占該地區貸款金額的68%,凸顯了民營銀行的責任與擔當。
穩定經濟大盤與推進金融紓困,是今年上半年金融機構的首要任務,民營銀行所具有的優勢,組織機制靈活、對市場反應迅速、金融科技能力強、提供非接觸式服務,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充分發揮,也在很大程度上彰顯了民營銀行的差異化競爭能力。
國家之所以放開民營銀行,本就趨向于服務主流金融機構的薄弱環節,側重于普惠金融服務的創新能力,因此,觀察民營銀行的業績,重點考察其數字化運營能力和數字風控能力,尤其是在支持小微企業上的表現。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新網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91.22億元,較年初增速達54.48%,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0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新網銀行上半年新增信貸投放量側重于新市民群體,他們有著高頻、小額度的線上信貸需求,在疫情影響下,新市民群體的信貸需求增加,甚至是滿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費和門店小額資金周轉的剛需,通過小額借款、線上申請、快速到賬、循環借貸等服務,不僅是開拓了普惠金融的長尾市場,也解決了這一人群的燃眉之急。
從金融風控能力來看,新網銀行99.6%的貸款都通過線上自動審批發放,極大加快了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效率,又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運營成本高”、“風險識別難”的難題。
小額碎片化的小額借貸需求,普遍缺乏抵押品的現實,部分用戶甚至是信用白戶,這對于全線上服務的銀行來說,更像是“在針尖上跳舞”,極為考驗銀行金融科技的“微雕”功力,以及風控能力是否堅實,這也是民營銀行在普惠金融上面臨的普遍挑戰。
既要把信貸資源投放到急需的小微企業和個人手上,又要嚴格控制風險,實現長期穩健經營,防范金融風險,這就必須下大力氣建設嚴格的風控體系,利用技術來解決問題。
新網銀行近兩年的資產不良率持續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正是得益于一以貫之“技術立行”理念,搭建起行之有效的多重風險識別體系,包括風險模型和指數體系、信貸策略體系、欺詐模型體系,以及人臉識別、生物探針、設備指紋、關聯網絡等風控技術,還包括一支覆蓋開發、運維、攻防、技術、管理等領域的專業化網絡安全團隊。
公開數據顯示,新網銀行在數字信貸、非接觸服務、反欺詐等方面,已累計提交超400項技術專利申請,獲批超90項,這從側面也說明了其數字風控能力,實現了“客戶少跑路,數據多跑路”,極大提高了普惠金融的服務效率。
利用數字技術的發展成果,來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本就是民營銀行擔負的重要使命,也是民營銀行實現業務增長、提升市場份額的一把金鑰匙,更是民營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