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發布 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存款安全貸款
8月10日,人民銀行發布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目前,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國內經濟恢復基礎尚需穩固,結構性通脹壓力可能加大。但總的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人民銀行將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主動應對,提振信心。
與此同時,圍繞優化信貸機構、控制結構性通脹壓力以及貨幣政策走勢等熱點話題,《報告》做了著重介紹。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信貸結構持續優化。
數據顯示,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2萬億元,同比增長23.8%,連續38個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金融機構對受疫情影響行業的信貸投放穩步增加。6月末,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行業貸款余額合計30.69萬億元,同比多增1730億元。
對于目前的信貸結構演變趨勢,《報告》認為,隨著城鎮化進程邊際趨緩和房地產長周期趨勢演變,過去量級較大的基建貸款和房地產貸款需求減弱,而普惠小微、高技術制造業等貸款體量仍相對較小,加上直接融資呈上升趨勢,信貸增速可能會有所回落,但這是適配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反應。
《報告》認為,中長期看,我國信貸增長將更加重視總量穩、結構優,綠色投資、“兩新一重”等新動能在一定程度上可為信貸增長提供支撐。
據有關研究機構測算,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我國綠色轉型投資需求超100萬億元,“十四五”期間新基建投資額預計超10萬億元,未來一段時間二者年均投資合計可能達5萬億元。
《報告》顯示,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努力實現貨幣信貸總量穩、結構優的動態平衡。一方面,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為新興增長點的培育爭取時間;另一方面,引導信貸資源更多投入實體經濟轉型重點領域,挖掘綠色投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高技術制造業、科技創新等結構性潛能,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近期全球通脹水平持續高位運行,特別是美國、歐洲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面臨幾十年未有的高通脹壓力。《報告》明確,任何時刻,中央銀行都應該對物價走勢的邊際變化保持高度關注。
從基本面來看,《報告》認為,目前我國具備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的有利條件,預計今年物價漲幅仍將運行在合理區間,有望實現全年CPI平均漲幅在3%左右的預期目標。
與此同時,《報告》強調,短期內我國結構性通脹壓力可能加大,輸入性通脹壓力依然存在,多重因素交織下物價漲幅可能階段性反彈,對此不能掉以輕心。
《報告》在經過綜合研判后指出,預計今年下半年我國CPI運行中樞較上半年1.7%的水平將有所抬升,一些月份漲幅可能階段性突破3%,結構性通脹壓力加大。接下來,一方面要不斷夯實國內糧食穩產增產、能源市場平穩運行的有利條件,密切關注國內外通脹形勢變化,做好妥善應對;另一方面要繼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力爭全年經濟運行實現最好結果。
展望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報告》明確,要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主動應對,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調節,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更高質量支持。
對內,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重點發力支持基礎設施領域建設,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力爭經濟運行實現最好結果。
對外,人民銀行將密切關注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走勢和貨幣政策調整的溢出影響,以我為主兼顧內外平衡。堅持底線思維,加強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在維護金融安全方面,《報告》表示,要進一步深化存款保險早期糾正和風險處置職能,發揮風險差別費率的激勵約束作用,提高早期糾正的權威性。與此同時,持續壓實金融機構及其股東的主體責任、地方屬地責任和金融管理部門的監管責任,形成風險處置合力,確保處置措施有效執行和落地。健全金融風險問責機制,對重大金融風險嚴肅追責問責,有效防范道德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