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助推綠色債券標準與國際接軌中國銀行債券境外外匯貸款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國境內發行貼標的綠色債券及綠色資產支持證券產品存續規模為1.42萬億元,位居全球前列。另據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副會長、副秘書長徐忠介紹,上半年,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發行規模為1685億元,占國內綠色債券市場總發行量的42%,發行規模持續居全市場第一。
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迅速,但仍有諸多不足。一方面,多種綠色債券標準并存,缺乏統一的標準,且不同債券品種在募集資金用途比例及存續期信息披露管理方面存有差異。另一方面,國內部分綠色債券品種與國際標準存在差異。興業研究此前有報告顯示,綠色企業債允許發行人最多將50%的募集資金用于償還銀行貸款或投入一般營運資金,而國際綠色債券指引認為發行人應將募集資金確保用于與綠色項目相關的貸款和投資。
202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多個部門發布了2021版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統一了綠色債券的項目界定標準。但由于不同類別的綠色債券對資金用途要求并不一致,中國綠色債券仍然受到境外媒體和研究人士對于“洗綠”“漂綠”的質疑。
綠色債券標準委員會(以下簡稱“綠標委”)的成立,正是著眼于助推國內綠色債券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2018年12月,綠標委成立,成員單位涵蓋交易商協會、外匯交易中心、滬深證券交易所、上清所等25家機構。其中,由交易商協會牽頭綠標委研究并發布《中國綠色債券原則》(以下簡稱《原則》)。多位專家指出,作為綠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原則》落地彰顯了中國綠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行動,也為提升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國際影響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較此前的綠色企業債標準,《原則》明確了綠色債券定義及四項核心要素,進一步明確了募集資金應100%用于綠色項目,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綠色債券品種都將同步滿足該要求。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表示,《原則》基本上統一了國內綠債的發行規范,國內綠債籌得資金部分用于非綠領域等問題也基本得到解決。《原則》的發布邁出了我國健全綠色標準、實現國際接軌的堅實一步,為全球投資者參與中國的低碳綠色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不過,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金融發展道路仍然任重道遠。未來綠色債券市場的成長發展,既需要各類市場要素的共同推動,也需要制度與機制建設來保駕護航。不少專家認為,下一步,相關部門和機構還要以《原則》的發布為契機,從標準體系、金融產品、政策引導、市場機制等方面,推動綠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