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推進理財業務公司制改革中國銀行主席理財齊魯銀行
理財公司陣容持續擴大。近幾個月內,民生理財、上銀理財、高盛工銀理財和恒豐理財相繼開業。截至目前,已獲批籌建的29家理財公司中,僅渤銀理財尚在等待開業批復。
資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理財市場持續推進公司制改革。2018年12月至今,監管部門堅持“成熟一家,批準一家”的原則,有序批設理財公司。據《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統計,已開業的28家理財公司中,按控股股東類型區分,共有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6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10家,城商行理財子公司7家,農村金融機構理財子公司1家,外方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4家。
不同類型的理財公司在產品結構、投資資產等方面也呈現不同特點。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理財公司存續的17.19萬億元理財產品中,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規模最大,達9.22萬億元,占比53.64%;其次是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規模6.21萬億元,占比36.13%。
2020年,銀保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曹宇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曾表示,在實踐探索進程中,各家銀行理財公司按照資管新規政策導向,積極主動回歸資管本源,堅持公開、透明、簡單、凈值化的產品定位,夯實內部管理基礎,穩健推進創新,更加注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各項業務平穩有序發展,總體實現了“起好步、開好頭”。
從最新情況來看,“潔凈起步”的理財公司已發展成為理財市場重要機構類型,并且正逐步成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引領理財業務市場格局走向專業化發展道路。截至2021年底,理財公司產品存續規模占比近六成,且全部為凈值型產品。2021年,理財產品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億元,其中理財公司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同比增長4.22倍。
在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過程中,我國財富管理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這已經成為行業的廣泛共識。據植信投資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發展報告(2021-2022)》測算,2021年底,中國平均每戶家庭財富規模約113萬元;平均每戶家庭流動資產(不包含房地產)規模約51萬元;平均每戶家庭通過財富管理機構管理的金融資產規模約27萬元。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快速增長成為中國財富管理行業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這種背景下,理財公司“預備役”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7月28日,齊魯銀行就公告稱,擬出資10億元全資發起齊魯理財。出于“嚴守風險底線”的考慮,監管對于理財公司理財規模、注冊資本等有著一定要求,且嚴格堅持“成熟一家,批準一家”的準入原則。因此,仍有多家理財公司的成立計劃尚未落實,且不乏等待兩三年的情況。
盡管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子公司制改革“時不我待”,但如果一家理財公司無法做到明確定位、錯位競爭,并實現與各類資管機構優勢互補和功能協同,那么想要拿到“入場券”還是存在一定難度的。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