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位歷史人物
- 1評價一位歷史人物
- 2評價歷史人物的一般方法
- 3如何正確的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當時的地主對農民剝削壓迫已經威脅到農民的生存,驕奢淫逸的氣息導致起義的團體由盛轉衰很快就被滅亡,當陳勝在打江山是民心所向目的是為了廣大民眾的利益,這就是我在陳勝這位歷史人物上得到的歷史教訓。
(資料圖)
評價一位歷史人物2017-07-09 12:40:42 | #1樓回目錄
陳勝的成功與失敗
09自動化王偉14092101393
第一個封建王國——秦,它曾經名噪一時,疆域開闊,還修筑了古代最偉大的奇觀—長城。按理說,它帶給了社會福音,可為什么它會被滅亡呢?歷史的分久必合原理我們不去探究,而導致秦朝滅亡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嬴政的殘暴統治——焚書坑儒等一系列暴政。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順應民心,陳勝、吳廣起義開始反抗秦朝的殘酷統治制度,它具備成功的必備要素:天時、地利和人和。“亂世出英雄”,在那樣以殺戮取勝的時代,陳勝吳廣為了擺脫秦朝的水深火熱暴政,帶領農民起義,他們當之無愧的被人尊稱為英雄。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可以說“功在當時,利在千秋”。所謂“功在當時”,起義讓當時被押解的九百多人沒有白白去送死;“利在千秋”,由陳勝、吳廣發動的秦末農民大起義,推翻了秦朝的黑暗統治。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顯示了封建社會農民階級的偉大力量,秦朝的滅亡是和他們首倡起義的功績分不開的。
陳勝起義的成功,卻沒有給他帶來好的下常在起義的第六個月,陳勝落得在逃跑路上被車夫設計殺害的下常為什么,一個為了廣大受苦的人們謀福利的人卻被人民所殺害呢?
從階級和矛盾兩方面論述陳勝如下:
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階級斗爭是階級利益根本沖突的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階級斗爭根源于階級之間物質利益的根本對立,根源于社會經濟關系的沖突。
陳勝等人領導起義的是必然的。當時的地主對農民剝削、壓迫已經威脅到農民的生存。農民為了維持生存,擺脫剝削壓迫就不得不起來反抗。惡劣的社會存在決定了人民起義的社會意識,此時陳勝的出現,正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需要。這時陳勝帶有農民階級的性質。
然而起義失敗也是必然的。隨著反秦斗爭的開展,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也逐步暴露。陳勝滋長了驕傲情緒,聽信讒言,誅殺故人,與起義群眾的關系日益疏遠。派往各地的將領也不聽陳勝節制,甚至為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局限于起義軍領導者陳勝等人政治素質,沒有一般的階級斗爭、政權建設、招募人才的知識,更缺乏統率軍隊、運籌帷幄、統兵作戰的基本戰略和策略頭腦,只靠一呼而起,順其自然,這樣,無論如何是難以逃脫失敗命運的。起義軍里從大到小的
官員都被小小的勝利沖昏了頭腦,還沒有推翻壓迫他們的階級就開始享受,開始驕傲。開始尋找他們壓迫的對象,忘記了自己所處的階層。這時的陳勝帶有地主階級性質。
在矛盾這一方面來說,陳勝身上體現出來的矛盾是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的矛盾。
從陳勝作為邕農在田地里耕作、自己辛苦所得的成果被他人剝削到起義前面臨死亡的威脅,他作為被統治階層亦被剝削階層,內心的不滿和憤怒不斷積聚最后爆發出來讓他領導了在當時極其惡劣的社會制度下的這場必然贏得廣大響應的農民起義運動。
可是在起義小有成就的時候,他做為領導人衍生出了統治者的心態。驕奢淫逸的氣息導致起義的團體由盛轉衰,很快就被滅亡。當年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也死于車夫之手。何其悲哀。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當陳勝在打江山是民心所向,目的是為了廣大民眾的利益。以一個正當的理由去打仗,是被廣大群眾所擁護的。但是在他守衛江山時,忘記了曾經自己的痛,反而加劇了群眾的痛。他的心離民越來越遠,最終也逃不過面對財富所增長的奢侈浪費的命運。錢是罪惡的來源,它給了他腐敗的資本,最終落的被人殺害的下常
范仲淹說:“生于憂患,死于安逸。”陳勝,是最好的代表。他的失敗是因他過著安逸的生活,只顧自己享樂導致的。對于,現代的社會,沒有古代那么多的殺戮,卻也并不是平靜的。我們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全球基于平穩。但在平靜的表面下,各個國家,都蓄勢待發的發動著第三場世界大戰——能源大戰。中國與日本在釣魚島事件一件接一件,船只被撞,船長船員被扣押,這一系列的矛盾都是為了競爭能源。看似和平的社會,卻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兆。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不要以為這是個安逸的社會,殊不知,安逸是死亡的前夕。所以,我們要時刻準備著,充實自己,關心實事,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融合為一體,做這個時代的一位積極分子。這就是我在陳勝這位歷史人物上得到的歷史教訓。
評價歷史人物的一般方法2017-07-09 12:41:16 | #2樓回目錄
評價歷史人物的一般方法
(1)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辯證地進行評價。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中,可以考慮以下一般要素: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什么;社會生產力發展程度如何;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什么等。(2)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準:生產力標準和實踐檢驗的標準。(3)注意歷史人物的階級實質。
評價歷史人物的最主要原則:實事求是。列寧說:“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
下面就如何評價秦始皇略述一二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稱秦始皇)當政的時代有幾個基本特征;(1)封建制度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階段;(2)民族聯系加強,封建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階段;(3)封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初步發展階段;(4)人民群眾渴望統一和安定。
據此,結合教科書陳述,可按歷史活動的兩個階段(秦王嬴政的統一戰爭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或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也可按他歷史活動的正負屬性,邊述邊評,也可先述后評,最后給秦始皇以歷史定位(什么樣的歷史人物——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開創者、產生深遠影響的著名政治家,功大于過)和階級定位(第一個封建皇帝、地主階級的總代表,具有剝削壓迫人民的局限性)
請注意:五冊書中的歷史人物,如就總體評價而言,大體可以此為參考。
如何正確的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2017-07-09 12:40:09 | #3樓回目錄
如何正確的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該從哪些方面入手研究?
要想對歷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評價,必須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下,具體注意下列幾點:
1.特定的歷史背景。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臺,人物同樣的活動如果處于不同的歷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評估。
2.確定評估標準。我們看一個人物的活動或舉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僅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說人無完人,就是指對人物的評估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對歷史人物要考慮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觀。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是時勢造就出來的,同時也要承認人物的個性特點對事物的一定影響力。
5.要根據具體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維定勢,將材料觀點和教材有關知識進行綜合分析。
6.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決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給予評價。
下面我們以評價曹操為例加以說明:
一是要注意區分文學作品的曹操形象與歷史中真實的曹操。文學作品中,由于受到“忠奸論”與“正統”(正名)思想影響,將曹操丑化,評為亂世奸雄。戲劇舞臺上定位之為“白臉”。問題出在文學作品脫離了當時具體的歷史環境,更多地是以個人的感情作為了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違背了評價歷史人物的真實性與客觀性。
二是要將曹操歷史作為中的“為政”與“為文”加以區分。政治上,曹操挾豪強之威,挾天子以令,注意發展生產,唯才是舉,掌握軍事計謀,運籌帷幄。文學上開創建安文學新氣象,作品流傳千古,如《短歌行》等,意蘊深遠。
三是是將“正統”思想與歷史人物對中國社會進步的客觀或主觀進步性加以區分。東漢沒落瓦解,非曹操之過,亦非曹操所能挽救,罪不在操,但曹操發動戰爭兼并戰爭,當然給人民帶來困苦,此為過。“正統”思想不可以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只有認清歷史人物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才能正確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四是注意曹操為統一天下所做的努力,尤其是赤壁之戰。此乃條件不成熟之舉。要求統一是歷史的進步,但違背歷史客觀,一意孤行,未能實現,此為主觀努力與客觀條件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