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后反思
- 1《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后反思
- 2《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后反思
- 314《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案和反思
在公交車上讓座也可以稱作給,展開豐富的聯想可以讓學生學有所悟學以致用,我啟發三次學讀信的內容并寫下自己的感受,教育學生初步懂得人生快樂在于付出的道理,課文中講述了關于偉大作家高爾基與他的歲兒子之間幾件生活小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后反思2017-09-17 05:00:17 | #1樓回目錄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一篇敘事性的記敘文。主要是通過高爾基和兒子之間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這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之間濃濃的親情。
文章內容簡短,語言清新,文質兼美,是教學生學會付出,學會奉獻的最好范本。對于這樣一篇感情真摯,意蘊深遠的美文,正確引導學生感受文章背后濃濃的親情,體會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在教學中,我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1、以讀代講體會父子親情
“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情感和課文中的主人公有機融為一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對人物內心的體驗。如,教“兒子忙著栽花”這一片段,師引導:“兒子來到父親身邊后,他是怎么做的?”讓學生自由讀,然后說說讀書收獲。接著師再引導:“從哪些詞中可以看出兒子愛父親?”指名學生讀書,其他學生找重點詞。當學生找出“顧不上”“一直”“忙著”等詞語時,再問:“從這些詞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讓學生帶著自已的感受讀這一段。
再如“賞花”部分,我讓學生想象當高爾基站在院子里時,看著滿院的花草,他的心情會怎樣?誰能通過朗讀來體現高爾基現在的愉快心情及滿足感?先讓學生自由讀,再指名讀,師生評價,最后全班齊讀。在學生不斷的練習中,高爾基愉快的心情及滿足感自然而然地就出現在了學生的朗讀聲中了。
2、聯系實際感悟“給予”
讓學生聯系實際來感悟文本,把自已的情感帶進文本,在與文本對話與碰撞的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感悟,是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的一個最佳途徑。如,高爾基給兒子的那封信中,他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將對兒子的愛升華到更寬泛、更崇高的境界。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什么是“給”,什么是“拿”,我啟發學生先默讀信的內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寫下自已的感想。再聯系實際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和同桌說一說我們自已的哪些行動或行為算是“給”。最后在班上交流自已對“給”和“拿”的理解。交流匯報時,有的學生說:“在家里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算是一種‘給’。”也有學生說:“我在班上做好班里的衛生也算是一種‘給’。”“在公交車上讓座也可以稱作‘給’。”更是有學生迫不及待地插嘴搶道在七嘴八舌的匯報中可以看出學生已經突破了“‘給’永遠比‘拿’”愉快的理解。
3、展開聯想拓展練習
讀書貴有新得。展開豐富的聯想可以讓學生學有所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語文學習中所悟到的內涵來指導自已的行動,提高自已的思想覺悟,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本學期,針對學生習作水平低的情況,我年級組確定了“立足文本,拓展讀寫”的研究主題,目的是讓學生從文本出發,能聯系所學知識,寫下自已的所感所悟,通過多動筆以提高自已的寫作水平。學完這篇課文后,我提出了要求:“從課文中,我們體會到了高爾基對兒子教育的用心良苦,如果你的父親也給你寫了這么一封信,面對父親的諄諄教導,你打算怎么給父親回信?”先讓學生聯系信的內容說一說,再要求學生把自已的想法以回信的形式寫下來。提醒學生注意寫信的格式。在學生們的回信內容中雖然沒有看到很出色的文采,但可以明顯感受到學生們對“給”和“拿”的深刻體會,知道付出比索取快樂。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后反思2017-09-17 05:01:50 | #2樓回目錄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后反思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后反思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講述的是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以及“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那種濃濃的親情和高爾基從小教育兒子做人的道理。兩件小事把兩個主人公的情感巧妙地鏈接了起來。引導學生深切感受的濃濃的父子親情、體會做人的道理。
教學中,我采用的以問促讀,讀悟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點,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
初讀課文后,讓學生自讀體會兒子對父親的愛。學生能找到“顧不上”、“一直”、“忙著”等詞,真切地感受到兒子對父親的“愛”。然后,讓學生欣賞春天鮮花盛開的迷人景象,觀察高爾基賞花的神情,閉上眼睛想象春風中姹紫嫣紅、蜜蜂飛舞的畫面,感受陣陣花香中賞花的愉悅。此時在高爾基眼里看到的不僅僅是花朵,而是兒子對自己濃濃的愛,他心里會想些什么?——這些都是子愛父的表現。
高爾基欣賞著兒子種的花,多么高興啊!高爾基對兒子的愛,千言萬語都在這封信里,這封信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愛。我啟發三次學讀信的內容,并寫下自己的感受。再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事例!接著讓學生理解兩個美好的東西的不同含義,指明談談自己對“給”與“拿”的理解。讓學生明白了“人生的快樂在于付出,不在于索缺的道理。
最后布置作業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進行拓展練習,代高爾基的兒子寫一封回信。
我相信我班的孩子們能從生活的小事中體會到要“人生的快樂在于付出,不在于索缺的道理。而成為一個樂于奉獻的人。
不足之處在于“寫信教子”這一部分講齊讀的多,應讓學生進一步的逐個體會父親那種教子的苦心。
14《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案和反思2017-09-17 05:01:47 | #3樓回目錄
教案
14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蔣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高爾基信中最后兩段話的意思。
4、教育學生初步懂得人生快樂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重點:感情朗讀課文,理解高爾基信中最后兩句的意思。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感悟整體
1、文中的兩位主人公分別是誰?(明確:高爾基、他的兒子)
2、課文中講述了關于偉大作家高爾基與他的10歲兒子之間幾件生活小事。(明確是兩件生活小事:一是“栽花賞花”,二是“寫信教子”)
3、哪些自然段講述第一件小事?(明確:第2~5自然段)
4、哪些自然段講述第二件小事?(明確:第6~9自然段)
二、學習第2~5自然段
1、學習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同學們具體談談。(有一年、意大利的一個小島)
(3)學生試背誦。(這一自然段進行了背景交代,簡潔明了)
2、學習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提問引讀:高爾基的兒子幾歲了?能不能將“只有”去掉換成“高爾基的兒子10歲”?為什么?(去掉后就不能體現強調年齡小的意思了。而且,這里的“只有”與下一句“還沒有镢頭那么高”語意緊密相聯,去掉了語意就不連貫了)(板書:只有
還沒有)镢頭有多高?師比畫一下。
(3)到島上后,他的兒子做了些什么呢?(明確:種花。用文中原句表達)(板書:顧不上一直各種各樣)
(4)你們猜一猜,這個小小年齡的孩子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明確:“只有10歲”的兒子這樣做,是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父親表達愛)(板書:愛)
(5)同學們與文中“兒子”年歲相仿,你們有沒有向愛你的家人表達自己的愛?(學生自由發言,進行說話訓練和傳統美德的教育)
(6)試背誦
3、學習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用文中一句話概括這個自然段的大意。(明確:兒子種的花全都開了)
(3)這一自然段寫得很美,同學們一定和老師有同感,美在哪兒呢?)(色:姹紫嫣紅;味:陣陣芳香、引來一只只蜜蜂)
(4)寫作指導及訓練,學會課文的寫法。(同學們平時作文時應學會觀察,從不同角度去描寫事物,這樣就會使文章增色。)
(5)試背誦。
4、學習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高爾基欣賞兒子種的花時心情如何?為什么?(明確:“心里說不出的高興”,“說不出”極言高興,不僅僅是高興,還有對遠方兒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他把“盛開的花朵”比作“兒子紅撲撲的臉龐”,由此可見)
(3)試背誦。
三、評析第6~9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關于標點符號使用的說明。(兩處半引號表示引用了信中的兩個自然段,末一句中的單引號表示信中的引用部分)
3、提問引讀:“我的兒子在島上留下了美好的東西——鮮花。”一句中“美好的東西”指什么?(指鮮花,破折號起解釋說明的作用)
4、提問:這封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什么?(明確:“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更愉快”)他為什么這么說?
討論:聯系第7、8自然段,理解“給”、“拿”的內涵。(明確:“給”是留給人們美好的東西,“拿”即是向人們索齲付出永遠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父親在信中諄諄教誨自己的兒子,希望他成為一個人格高尚的人,這更是一種博大深沉的愛)(板書:愛)
5、說話訓練:結合實際或聯系課題,說說自己對“‘給’,永遠比‘拿’愉快一句的理解。
6、試背誦6—9自然段。
四、抓住表示時間的詞語,指導背誦。
板書:14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兒子高爾基
栽花賞花
留下美好的東西(鮮花)回信
給永遠比拿愉快
教學反思:在教學“寫信教子”這一部分時,我采用了分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討論“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句話的含義,從而體會到人生的快樂在于付出的道理,但付出的快樂還理解的不夠。
接著就進行拓展延伸,要他們聯系實際,說說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上有關“愛的奉獻”的事例,加深他們對課文中心的理解。使他們從中受到教育。學生們討論熱烈,但單獨回答問題不夠積極。他們都已深刻地體會到了文章的主旨,教學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因為時間關系,準備的小練筆:給父親的回信,只有課下布置成作業完成。針對這節課出現的問題,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備課的完整,多考慮知識點的深度。上課運用多種方法調動
學生思維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