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溝通技巧(2)
有效溝通技巧
對待一個問題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想法和見解,這時候就很容易關上自己的心門,不愿意甚至拒絕接受別人的意見。要知道正確與錯誤都是相對的,當我們以寬闊的胸懷、謙虛的心態對待他人的建議時,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先入為主
先入為主是偏見思維模式造成的。溝通的一方如果對另一方有成見,順利溝通就無法實現。比如你對一個下屬的能力產生懷疑,即使這位下屬有一個很不錯的想法你可能也不會接受。
(4)不善于傾聽
傾聽是溝通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良好的傾聽是高效溝通的開始。傾聽不僅需要具有真誠的同理心態,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傾聽技巧。居高臨下,好為人師;自以為是,推己及人;抓耳撓腮,急不可耐;左顧右盼,虛應故事;環境干擾,無心傾聽;打斷對方,變聽為說;刨根問底,打探隱私;虛情假意,施舍恩賜等都是影響傾聽的不良習慣,應該注意避免。
(5)缺乏反饋
反饋是溝通過程中或溝通結束時的一個關鍵環節,不少人在溝通過程中不注意、不重視或者忽略了反饋,結果溝通效果打了折扣。不少人在溝通中都以為對方聽懂了自己的意思,可是實際操作過程中卻與自己原來的意思大相徑庭。其實,在雙方溝通時,多問一句“您說的是不是這個意思……”、“請您再說一下,好嗎?”,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6)溝通的位差損耗效應
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立大學研究發現:來自領導層的信息只有20%-30%被下級知道并正確理解;從下到上反饋的信息不超過10%被知道和正確理解;而平行交流的效率則可達到90%以上。
二、之—清晰、簡潔地發送信息在信息發送過程中,信息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信息、思想和情感。在溝通中,發送的不僅僅是信息,還有思想和情感。因此,在發送信息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選擇有效的信息發送方式(how)
有效的信息發送方式在溝通中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要針對溝通對象和目的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發送方式。信息發送方式很多,比如會議、電話、親筆信件、信息、電子郵件、面談等。如果是一般的說明情況的信息溝通,通過信件、電話、郵件就可以解決;如果是為了交流感情和增加信任,則應該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面談為好。
(2)何時發送信息(when)
例如何時發出工作聯系單、致謝函,何時向上級匯報,何時與下屬談心,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一點非常重要。
(3)確定信息內容(what)
信息的內容是溝通的實質,不存在沒有任何內容的溝通。因此,在溝通開始前,應該對信息的內容做些適當準備,哪些該說,說到什么程度,哪些不該說。信息的內容應該清晰簡潔,用詞準確,避免模糊不清或容易引起誤解的表述。專業術語只有在對方能夠理解的情況下方可使用。同時還應該注意的是信息的載體,比如語音、語調、肢體語言的不同運用,就會給對方形成不同的感受,進而影響溝通質量。
(4)誰在接受信息(who)
明白誰是你信息的接受對象,讓對方注意你接受你;了解接受者的觀念;了解接受者的需要;了解接受者的情緒……
(5)在哪里發送信息(where)
在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比如生產部經理要求財務部改善服務流程和服務態度的建議,就不宜在會議場合提出,而應在平時與財務部經理進行“私下”溝通,否則會被人誤解為“發難”或“告狀”。商務前期預熱洽談階段,不一定要在辦公室這樣的正式場合,在休閑的茶社、咖啡廳等地方則比較合適。
、之——積極傾聽溝通高手在嘗試讓人傾聽和了解之前,會把傾聽別人和了解別人列為第一目標。如果你能做到認真傾聽,對方便會向你袒露心跡。掌握別人內心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認真傾聽。在陳述自己的主張說服對方之前,先讓對方暢所欲言并認真聆聽是解決問題的捷徑。
(1)傾聽在溝通中的作用
世界銷售冠軍喬.吉拉德多年前向一位客戶推銷汽車,交易過程十分順利。當客戶正要掏錢付款時,另一位銷售人員跟吉拉德談起昨天的籃球賽,喬.吉拉德一邊跟同伴津津有味地說笑,一邊伸手去接車款,不料客戶卻突然掉頭而走,連車也不買了。喬.吉拉德苦思冥想了一天,不明白客戶為什么對已經挑選好的汽車突然放棄了。夜里11點,他終于忍不住給客戶打了一個電話,詢問客戶突然改變主意的理由,客戶不高興地在電話中告訴他:“今天下午付款時,我同您談到了我的小兒子他剛考上密西根大學,是我們家的驕傲,可是您一點也沒有聽見,只顧和您的同伴談籃球賽。”吉拉德明白了,這次生意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自己沒有認真傾聽客戶談論他自己最得意的事情。
懂得如何傾聽的人最有可能做對事情、取悅上司、贏得友誼,并且把握別人錯過的機會。認真傾聽回應對方感興趣的事物,就是對對方最大的尊重,是溝通的核心點。鋼鐵大王約翰.洛克菲勒說:“我們的政策一直都是:耐心地傾聽和開誠布公地討論,直到最后一點證據都攤在桌上才嘗試達成結論。”洛克菲勒以謹慎著稱,而且似乎經常很慢才做決定,他拒絕倉促下決定,他的座右銘是:“讓別人說吧。”。
《有效溝通技巧》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