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重點名詞解釋(3)
宏觀經濟學重點名詞解釋
14.機會成本:是指生產者為了生產一定數量產品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相關資料圖)
15.邊際成本:指每增加一單位產品生產所增加的總成本。
16.等產量曲線:是指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一定產量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
各種不同組合所形成的曲線。
17.邊際技術替代率:是指在保持產量不變的條件下增加一個單位的某種要素投入量時所減少的另一種要素的投入數量。
18.生產擴展線:是指每一條等成本曲線和等產量曲線的切點所形成的曲線叫做生產擴展線。
19.完全競爭: 是指競爭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
20.完全壟斷: 是指整個行業中只有一個生產者的市場結構。
21.壟斷競爭:是指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類產品市場中,既有競爭因素又有壟斷因素存在的市場結構。
22.寡頭壟斷: 指少數幾個廠商控制著整個市場中的生產和銷售的市場結構。
23.洛倫茲曲線: 是美國統計學家洛倫茲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國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種曲線。
24.吉尼系數: 是意大利統計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茲曲線提出的一個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標。
25.帕累托最優狀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如果不減少一些人的經濟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經濟福利,標志著社會經濟福利達到了最大化狀態,實現了帕累托最優狀態。
26.阿羅不可能定理:是指在一般情況下要從已知的各種個人偏好順序中推導出統一的社會偏好順序是不可能的。
27.外部經濟:是指某個家庭或廠商的一項經濟活動給其他家庭或廠商無償地帶來好處,顯然,這項經濟活動的私人利益小于社會利益。
28.科斯定理:是一種產權理論,是解決經濟活動外部性的重要理論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內容是指在市場交換中,若交易費用為零,那么產權對資源配置的效率就沒有影響。
29.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場機制實現有效配置的產品。
30.國內生產總值: 即gdp,是指一個國家在本國(或地區)領土上,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它以地域為統計標準。
31.國民生產總值: 是指本國公民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的總和,它以人口為統計標準。
32.國內生產凈值: 簡稱ndp,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領土上,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凈值,即新增加的產值。
33.個人可支配收入: 簡稱pdi,是指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可以由個人支配的全部收入。
34.消費函數: 以c表示消費水平,y表示國民收入,則在兩部門經濟中,消費與收入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函數形式為:c = c(y),這一函數被稱為消費函數。一般說來,消費水平的高低會隨著收入大小的變動而變動,收入越大,消費就越高;但是,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消費數量的增加趕不上收入的增加。
35.平均消費傾向: 平均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每單位收入的消費數量,用公式表示為: apc=c/y.它說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費和儲蓄之間分配的狀況。
36. 邊際消費傾向: 是指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費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為: mpc=△c/△y. 其中,△y表示家庭收入的增加量,而△c則是增加的收入中消費的增加量。邊際消費傾向說明了收入變動量在消費變動和儲蓄變動之間分配的情況。一般地說,邊際消費傾向總是大于0而小于1的,即0<mpc<1。
37.儲蓄函數: 由于儲蓄是收入中扣除消費之后的余額,因而儲蓄函數可以由消費函數得到。假定s表示儲蓄,于是儲蓄與收入之間的函數關系可以表示為:s = y ╟ c(y)= s(y)
38.投資乘數: 投資乘數是指由投資變動引起的收入改變量與投資支出改變量與政府購買支出的改變量之間的比率。其數值等于邊際儲蓄傾向的倒數。
39.流動偏好陷阱: 流動偏好陷阱又被稱為凱恩斯陷阱,是凱恩斯在分析人們對貨幣的流動偏好時提出了的。它指這樣一種現象:當利息率極低時,人們預計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說人們預計有價證券的市場價格已經接近最高點,因而將所持有的有價證券全部換成貨幣,以至于人們對貨幣的投機需求趨向于無窮大。
40.is曲線: is曲線表示產品市場均衡時,國民收入和利率的方向變化關系。
41.lm曲線: lm曲線使得貨幣市場處于均衡的收入與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組合描述出來的一條曲線。lm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特別地,對應于投機貨幣需求處于流動偏好陷阱的區域,在lm曲線的左下端也有一段曲線接近于水平。lm曲線上的任一點都表示貨幣市場上一個特這一的均衡狀態,而在lm曲線以外的點,經濟處于失衡狀態。
42.資本邊際效率: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是一項治本平在使用期限內與其收益的現值等于這項資本品的重置成本或供給價格。
43.通貨膨脹: 一般指產品和勞務價格水平的普遍持續上升。
44.失業率:是指失業人數占就業人數與失業人數之和的百分比。
45.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指政府為了實現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決策。財政政策是國家干預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
46.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和財政都是政府為實現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而采用的政策工具,貨幣政策的目的在于通過控制貨幣供給,影響利率,從而影響投資,并最終影響國民收入。
47,貨幣乘數:又稱貨幣創造乘數,一般是指由基礎貨幣創造的貨幣供給為基礎貨幣的倍數。
48.匯率: 是指 使用一種貨幣表示的另一種貨幣的價格,即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交換比率。
49. 對外貿易乘數: 是指國民收入變化量與引起這種變化量的最初出口變化量的倍數關系, 或者說定國民收入變化量與引起這種變化量之間的比例。
50.資本 ╟ 產量比: 哈羅德認為,一個經濟社會的資本存量k和總產出y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即: k = vy.其中,v被稱為資本 ╟ 產量比。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勞動和資本數量不能相互替代,因而每單位產出所消耗的資本量保持不變,因而資本產出比v是一個常數。
51.經濟周期:一般把經濟波動及經濟繁榮和衰退的交替稱為經濟周期。
52.加速原理:是說明國民收入或消費量變動與投資變動之間關系的理論。
53.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是指增加政府投資對私人投資產生的擠占效應。從而導致增加政府投資所增加的國民 收入可能因為私人投資減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54.稅收乘數:是指國民收入變動量與引起這種變動的稅收變動量之間的倍數關系。
55. 國際收支: 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對外國的全部經濟交往所引起的收支總額的對比。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