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消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及翻譯(2)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及翻譯
(考試要求版本)
【資料圖】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在田間被任用,傅說在泥瓦匠中被選拔,膠鬲在販賣魚鹽的商人中被選拔,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出來并得到任用,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選拔,百里奚從集市里被選拔。
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使命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使他受到貧困,使他做事不順利。通過這樣的方式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沒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之后才能改正。內(nèi)心被困擾,思慮被堵塞,然后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臉色上,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在國內(nèi)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或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或禍患,國家常常滅亡。
這樣之后才明白,在憂患中得以生存發(fā)展,而在安逸享樂中則會萎靡死亡。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版本1: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省鄒人。戰(zhàn)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xué)說的繼承和發(fā)揚者,有“亞圣”之稱。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xué)派最有權(quán)威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學(xué)術(shù)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xué)生),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lǐng)門徒游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xué)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發(fā)揮詳盡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jù)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說之辭。一般為后人所接受的解釋為,原文中先列舉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層,然后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練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發(fā)憤圖強的濃厚悲劇意識。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開始,出現(xiàn)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以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jīng)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jīng)”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jié)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
【鑒賞】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原文是這樣的:“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告子下》)
這是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jīng)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煉,只有經(jīng)歷艱難困苦,經(jīng)風(fēng)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志,增長才干,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里成長,則不能養(yǎng)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dǎo)致滅亡。所以他得出結(jié)論:“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宋儒張載在其名篇《西銘》中也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
富貴福澤可以使我們生活得更好,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也是人們追求的愿望。貧賤憂戚,則是人們所不愿接受的。但張載卻說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幫助你取得成功的機會。人們都希望一帆風(fēng)順,萬事如意,孟子卻說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人們不愿貧賤憂戚,張載卻說這是“玉汝于成”,幫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著深刻哲理,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人生不是康莊大道,總是會遇到種種艱難曲折,要在不斷經(jīng)歷失敗和挫折,不斷克服困難的奮斗中前進。正是這樣的人生智慧,指引人們把困難和逆境看作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自覺地在困難和逆境中磨煉自己,愈挫愈奮,不屈不撓地去爭取勝利,養(yǎng)成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國歷史,處處滲透著這種精神。司馬遷在蒙受宮刑的奇恥大辱的情況下,發(fā)奮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記》。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報任安書》中,曾列舉了許多先賢在逆境中奮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著了《國語》;孫子受了臏腳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先賢在困厄中發(fā)奮作出的業(yè)績。司馬遷正是以此激勵自己,繼承這種精神,完成了撰寫《史記》的偉業(yè)。
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理,提倡自覺磨煉的精神,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自覺經(jīng)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才能擔當起迎接偉大民族復(fù)興的重任。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xué)等領(lǐng)域),建議您咨詢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I(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