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時快訊】民生問題包括哪些(2)
目前民生問題應采取的對策
1、增加對財政的投資,用于扶助和促進就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和創新性科技企業;在工作中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凡在首位;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健全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2、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要著力提高城鄉低收入群體和加大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其次還要加快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資料圖片)
3、堅定不移地搞好房地產市場的調節,把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具體措施有:進一步擴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規模,重點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建立健全的考核責問機制。
4、抓緊制定和落實城市化的相關政策和法規。比如舊城改造,包括街道拓寬和街區改造,這類拆遷一定要給小店小鋪安排新的營業和生產場地,居住居民一定要保證達到小康居住條件;新搞開發區或另辟新城的拆遷一定要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給他們創造過上小康生活的條件。
5、把解決民生問題列為考核各級政府和領導人員政績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解決民生問題要有年度計劃,做到有指標,有措施,有領導人負責,并在執行中定期查進度、查效果、查責任。確有成效者,應予肯定;成績優秀者,應予重用。對解決民生問題不負責任者,教育后仍不改者,應予以撤職或降職;造成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重大損失者,應予查處。
民生問題包括哪些 [篇3]
研究與關注民生問題,在于更好地解決和改善民生。因此,對策問題就成了研究民生問題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所在。民生問題形成原因的復雜,決定了這一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思考。
劉國-軍提出,解決民生問題必須加快體制改革和創新,構建完善有效的社會管理和制度保障。一是強化“民生為本”的思想共識;二是健全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和公共財政體制;三是明確責任主體,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四是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五是把民生問題納入政策框架和制度體系;六是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
陳頤提出,應當遵循積極性、針對性和導向性的原則,建立由老年福利、殘疾人福利、教育福利、醫療福利、計劃生育家庭福利和住房福利組成的社會福利體系。趙東波等人則進一步提出,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擴大公共產品的覆蓋面、保證公共產品使用上的公平性、提高民生福利要量力而行,不能走“福利主義”路線,要推動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型。
黃宗良提出,民生的改善必須以擴大人民民主作為政治保證,擴大人民民主的關鍵是加強黨的建設。曹文宏提出,要把民生問題提到政治高度,構建一種民生政治模式。用民眾生活質量指數和滿意指數來取代簡單的經濟增長指數,把民眾生活質量和滿意度的提高作為政治合法性的支撐來源。
黎映桃提出,從政府管理學角度來思考,一要轉變政府發展觀念,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均衡協調發展;二要革新政府具體制度,即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政府績效制度;三要構建主動應對民生危機的機制,即民生調研機制、民生預測機制、民生預警機制。
(五)民生問題研究需要進一步突破的幾個問題
1.關于民生概念的闡釋與內涵的界定。民生概念的不同釋義在于研究者的視
角不同,有的著眼點是民生的內涵,有的注重民生的狀態,有的著眼于民生的本質,從方法-論角度講有的注重理論演繹,有的是突出實踐考察,都有其可取之處。從可以檢索到的文獻來看,民生概念的權益說與根本利益說更多地被接受和引用,原因在于:一是指明了民生問題的根本。民生并不僅僅局限于民眾的衣食住行等生存基本需求的滿足,更包含了民眾社會地位的落實以及未來發展的實現。二是囊括了民生豐富的內涵。民生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民眾生存、生活與發展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對民生的關注也應該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三是指明了民生的主體。民生的主體是廣大民眾,并不是特殊層次的群體。關于內涵界定和組成方式問題,多層遞進說較多地被認同。首先,它更加注重民生問題的實踐性。民生內涵是具有遞進性的,這為民生建設中如何把握規律、遵循規律提供了學理依據。其次,民生問題是一個發展中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始終處在發展變化之中,需要我們根據不斷變化的新情況、新要求、新特點去把握、駕馭和推進。
筆者認為,和諧社會語境下的民生應該包含三個基本層面的含義:其一,民生是一個涉及社會和諧與發展的問題,因此,民生的內容應包含民生供給的產出與社會財富的分配兩個層面,應強調社會制度建設,尤其是社會分配制度、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其二,民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民生的內涵和改善民生的方式方法是不盡相同的;其三,當前我們強調的民生是立足于總體小康基礎之上的。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相對應的更高水平的民生,其內涵的豐富性、立足點的高起點性、著眼點的前瞻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民生不再局限于物質層面,而是上升為以物質層面為基礎、以精神層面為支撐、以制度層面為保障的系統工程。立足于這一認識,對民生的概念解釋與內涵界定就會更趨合理和恰當。
2.關于民生問題研究視野的局限性。一直以來眾多專家學者對民生問題給予
了莫大的關注,也投入極大熱情和精力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成績有目共睹。筆者所言的研究視野局限性問題,主要是指當前的研究仍然更多地表現為眼睛“朝內”和“朝上”。
“朝內”,是指當前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對中國社會的一些面上問題、具體問題、細節問題,如衣食住行、入學就業、就醫社保等的描述和推論上,而且紙上談兵的學院式研究仍占主流,成果的轉化問題沒有落實,或者原本就缺乏可操作性的從深層次解決民生問題的成果。同時,當前的研究缺乏世界眼光,對國外民生問題研究的現狀,如國外當前民生問題研究的主要領域、主要問題以及研究的方法與成果關注不足,對國外在各個發展時期解決民生問題的具體實踐,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在后工業化階段解決民生問題的做法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和把握。這個問題不解決,勢必會出現低水平勞動和重復性勞動的問題。
“朝上”,是指學者在民生問題的思考方式上,多是自上而下,從執政者層面與宏觀制度上來思考,很少自下而上,以民眾為起點來思考。這樣的思考方式多少會受研究者自身的“體制外”身份的局限而得不到突破。所以,在這種形勢下,政府制度的責任負擔過重。其實,作為利益主體的人民群眾是有能力承擔民生建設責任的。他們既是民生建設的主體,也是直接受益者。從這一出發點考慮,民生問題的研究思路就會拓寬很多。基于這一點,我們要明確的問題,一是作為利益主體的民眾是有不同階層區分的,弱勢群體是民生問題要解決的重點,但他們不是民生的唯一主體;二是培養民眾的民生意識以及辨別力,即努力發展文化民生;三是相應合理的制度設定,也會為民眾參與民生建設創造機會,同時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四是文化民生的發展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時,要謹防文化殖民,量力而行。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