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桃花源記》優秀教學設計
課文《桃花源記》優秀教學設計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容否?”
(資料圖片)
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礦、麻桌(xi,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如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威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別指代什么?
此公欲來 指代(楊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錦繡珍異等物)
2.下面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3.補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語。
(穴中人)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楊氏)與老人同出。
4.對短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桃花源》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現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老人引導才進入山之大穴。
B.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訴楊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后自己來耕種養蠶,不能向別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與桃花源中的人一樣,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5 . 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隨堂練習
一、寫漁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寫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兩句可以用陸游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來評點。
四、說說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隨堂練習參考答案
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二、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達作者向往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人自食其力、人們自由快樂的社會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批判。
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空想。(一分為二地看)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